成功案例

首页 > 成功案例

“天宫课堂”第三课即将开讲!一文带你回顾历次“太空授课”知识点→

所属分类:【面粉机动态】发布时间:2024-07-08 05:24:07作者:爱游戏app官网登录入口浏览量:13 次

  10月12日,陈冬、刘洋、蔡旭哲等三名航天员,将为大家带来第三节天宫课堂,趣味、精彩的内容值得期待。

  2013年首次太空授课至今已过去将近10年,中国航天技术不断取得突破,在此基础上,中国航天员多次担任“太空教师”,为全国人民带来富有科学色彩的太空授课,并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太空科普教育品牌“天宫课堂”。

  太空授课为无数孩子插上了梦想的翅膀,助力着人类在征服星辰大海的道路上厚积薄发。

  “大家好,我是王亚平,本次授课由我主讲……”2013年6月20日,亲切的声音从距离地面300多公里的天宫一号实验舱传来。

  航天员王亚平在聂海胜、张晓光协助下首次进行太空授课,这堂课历时约50分钟。

  此次太空授课主要面向中小学生,“太空教师”演示了质量测量、单摆运动、陀螺运动、水膜与水球制作等实验,让孩子们了解失重条件下物体运动的特点、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加深对质量、重量以及牛顿定律等基本物理概念的理解。

  重力是由地球的吸引造成的,失重的太空怎样称质量?太空中称重设备利用的原理是什么?太空教师王亚平告诉我们,用“弹簧-凸轮”机构产生的恒定力和光栅测速系统测出身体运动的加速度,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ma)就算出了身体的质量。

  在地面上,支架上的细绳拴着一颗小球构成一个单摆系统。将小球拉起后放手,小球开始往复摆动,运动周期与细绳长度、重力加速度有关。最终,小球在空气阻力作用下停止摆动。

  但在太空中没有重力影响,不产生摆动;如果给小球一个较小的初始速度,小球便可绕着支架轴做圆周运动,但在地面上需要足够大的初速度才能实现。

  非常快速地旋转陀螺的自转轴轴向在惯性空间中会保持不变。太空中,用手触碰非常快速地旋转的陀螺和静止的陀螺,非常快速地旋转的陀螺虽然会产生轻微晃动,但其自转轴的轴向保持不变,而静止的陀螺则会发生翻滚。因高速旋转的陀螺具有非常好的定向性,航天器能够使用陀螺仪来进行空间定向。

  作用于液体表面、使液体表面积缩小的力,叫液体表面张力。金属圈插入水袋后形成的水膜不会破碎,往水膜表面贴上“中国结”,水膜依然完好。这是在太空失重环境下液体表面张力特性突显的结果。

  向水膜注水,水膜很快变成一个晶莹剔透的大水球。这样完美的球形只有几率存在于微重力环境中,因为在地面上液体表面张力难以抗衡地球引力的影响,水球必然发生形变。

  此次太空授课距今已过去近10年。当年全国有6000余万中小学生观看授课直播,如今他们已长大,航天梦的种子也在他们心中茁壮成长。

  “有很多孩子因此喜欢上了航天,也有孩子因此报考了航天专业,甚至有的孩子现在慢慢的变成了我的同事,这也是让我非常骄傲和自豪的地方。”王亚平在采访中曾说。

  随着中国空间站长期在轨运行,2021年,中国首个太空科普教育品牌“天宫课堂”系列化推出,由中国航天员担任“太空教师”,采取天地协同互动方式开展。

  2021年12月9日15时40分,“天宫课堂”第一课开讲,由神舟十三号上的“太空教师”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中国空间站进行授课。

  本次授课在中国科技馆设置地面主课堂,在广西南宁、四川汶川、香港、澳门设置地面分课堂。

  首次“天宫课堂”项目包括航天员在轨工作生活场景展示、太空细胞学研究实验展示、太空转身、浮力消失实验、水膜张力实验、水球光学实验、泡腾片实验、天地互动交流等八项。

  活的心肌细胞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会产生生物电,生物电会激发荧光显微镜中的荧光物质,通过显示屏就可观察到荧光现象。心肌细胞具有自动节律收缩的特性,所以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它们有节律地跳动。

  而在太空,其功能和基因表征都一定会出现变化,当回到地面后,基因表征基本又会退回到地面状态,但依然有些基因的表征会发生改变。

  转身,这个在地面上难度系数为零的普通动作,在太空中要实现,一侧手臂需要画圈。身体旋转时,手臂收回旋转速度会变快。

  微重力的环境中,航天员在不接触空间站的情况下,类似于理想状态下验证“没有外力矩,物体会处于角动量守恒”。航天员上半身向左转动时,按照角动量守衡的原则,下半身就会向右转。

  当航天员伸展身体的时候,因为质量分布得离旋转轴比较远,转动惯性比较大,所以角速度就减慢,通俗地说就是转得慢了。而当把四肢收回时,转动惯性小,角速度就会增加,直观感受就是转动速度变快了。

  在地面上,乒乓球放入水里,会浮到水面上,那么在太空中做同样的实验乒乓球“浮不浮”?答案是:不浮!

  这项实验所展现的是浮力和重力伴生的现象。浮力来源于重力引起的液体在不同深度的压强差。当重力消失时,液体内部压强相同,浮力也就消失了。不过地球表面难以让浮力消失,这个试验很难直观地展示出来。在空间站的微重力条件下,浮力和重力之间的伴生关系就可以很清楚地显现。

  王亚平将她和女儿在地球上制作的花朵折纸放进水膜,美丽的花朵瞬间绽放。在地面上,水滴中液体表面张力受到地球引力的影响,实验效果表现不明显;在太空失重环境中,水膜表面的水分子切面上只有一个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水滴呈现球形,当花朵贴近水膜表面时,花朵在水膜表面张力作用下而逐渐展开。

  往水膜里注入水,就得到了一个水球,接着往水球中注入一个气泡,透过水球和气泡能看到一正一反两个像。

  在地面上,水珠受到地球引力作用,呈现上小下大形状。在太空中,由于微重力环境,水珠在表面张力作用下呈现透明圆球,球形水珠相当于两个组合在一起的凸透镜,光线通过它发生两次折射,从而形成一个倒立的人像;当在水球中注入一个气泡时,光线通过它发生四次折射,从而在形成一正立的人像,其中倒立的像是光线在水球中两次折射的结果,正立的像是光线射入气泡四次折射的结果,这都是光的折射原理引起的光学现象。

  在地面环境中,将泡腾片扔进水球里,就能看到气泡上浮,但在中国空间站的失重环境中,因为浮力的消失,泡腾片扔进水中的产生的气泡不再上浮,而是相互挤压。水球也会被气泡撑得更大,能看到水球一点点膨胀的效果。

  2022年3月23日,“天宫课堂”第二课如约而至。“太空教师”依然由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担任,在中国空间站进行授课。

  此次太空授课,在中国科技馆设地面主课堂,在西藏、新疆乌鲁木齐设2个地面分课堂。

  在约45分钟的授课中,“太空教师”在轨演示了太空“冰雪”实验、液桥演示、水油分离、太空抛物等实验。

  轻轻挤压装有过饱和醋酸钠溶液的水袋,一颗有水泡的液体球慢慢从管口“跑”了出来,并悬停在空间站舱内。随即用沾有粉末的小棒触碰液体球后,带水泡的液体球开始“结冰”。

  在地面上,利用饱和液体结晶是分离和提纯固体物质的一种方法。沾有粉末的小棒充当了凝结核的角色,而小晶体也开始迅速凝结,并且带着水分子一起结晶,形成水合醋酸钠的晶体,同时还会释放出大量热量。

  液桥是连接着两个固体表面之间的一段液体。在液桥演示实验中,王亚平手持两片透明的塑料板,叶光富向塑料板表面分别挤上水,两片塑料板逐渐接近,水便在板间连起了一座“桥”。神奇的是,随后王亚平双手将塑料板轻轻拉扯,“桥”依旧也没断开。而液体表面张力很弱,在地面上,重力会把液体拉得向下坠,很难实现液桥现象。

  地面上,水和油混合后自然分层,油在上水在下,那么在空间站里,水和油会自然分层吗?答案是:不会。

  在相同体积的情况下,水的密度大于油,水的质量更大。根据向心力公式F=mrw2,当角速度w和半径r相同时,质量m大,水滴需要的向心力越大,即等效的离心力也就越大,所以质量更大的水被甩到了瓶底。水和油实现了分层。

  在太空抛物实验中,顶流“冰墩墩”亮相,王亚平和叶光富依次将“冰墩墩”抛出,它并没有随着抛物线的轨迹掉落,而是沿原有方向匀速前进。这是因为在空间站舱内,物体几乎不受重力作用,不论往哪个方向抛,几乎都可以看作是匀速直线运动,因为物体只受到微弱的空气阻力作用,速度方向和大小的变化都很微小。

  星辰大海永不止步,叩问苍穹薪火相传。这一步步“天路”,背后都是一代代航天人的智慧和心血。“天宫课堂”为孩子们讲述的不仅是科学实验的知识点,更是探索未知的航天精神。

  王亚平曾在采访中表示,太空授课开创了我们的祖国科普教育和中小学教育的新模式和新方法,可以说到目前为止是世界上受众最广,顶级规模的,授课时间最长的一次科普教育直播活动。

  三次太空授课激发了无数孩子心中对科学的热情,对研究探索的兴趣,对追逐梦想的勇气。孩子们相信,正如航天员王亚平老师所说,“梦想就像浩瀚宇宙中的星辰,看似遥不可及,但只要努力和坚持,就一定能触摸到。”

  空间站作为国家太空实验室,也是重要的太空科普教育基地,蕴含着得天独厚的丰富教育资源,对激发社会大众特别是青少年弘扬科学精神、热爱航天事业具有特殊优势。

  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将于10月12日继续开展“天宫课堂”。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航天员在空间站上飞行的过程中,与地面进行互动交流、开展一些科普活动,这以后是会常态化的。

  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将于10月12日继续开展“天宫课堂”。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航天员在空间站上飞行的过程中,与地面进行互动交流、开展一些科普活动,这以后是会常态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