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展示

首页 > 产品展示
100吨大米生产线

不用钉子和螺丝济南六旬手艺人做出近40辆古马车 非遗传承人_泉城新闻_大众网

来源:爱游戏app官网登录入口    发布时间:2024-07-15 13:53:12
  • 20多年间,他用上千个木质零件制成近40辆古马车模型;他耗时6年时间,按照1:36的比例,用红木...
  • 产品详情

  20多年间,他用上千个木质零件制成近40辆古马车模型;他耗时6年时间,按照1:36的比例,用红木做出济南老火车站微缩作品。年过六旬的杨崇华,出生于木匠世家,从40多岁开始有效学习制作古马车,如今已成为非遗项目古马车制作技艺的第四代传承人。他用手艺留住了百年技艺,用作品传承千年文化。

  一间面积不大的小屋,便是杨崇华的工作室。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屋里摆放着各种木制作品和木料,大到长约90厘米的古马车,小到手指肚般大小的茶杯。“这间屋里凡是木头的东西,都是我做的。”他自豪地说道,20多年的时间,他做了近40辆古马车模型,这里只是一小部分,剩下的都在博物馆里展出。

  在工作室内,最引人注目的是一辆写有“雨荷”字样的古马车。之所以取名为此,是源于乾隆皇帝在济南大明湖的一段传说。这辆古马车长约92厘米,按照线的比例制作而成。整车共2个轮子,每个轮子20根辐条且对称。

  看到记者感兴趣,杨崇华将“雨荷车”搬到地上,并打开了马车顶棚。向车内看去,摆放有木质的坐榻和书案,坐榻之下设有脚踏,书案上面摆着史书和毛笔。泛黄的书页、斑驳的书案,每个物件都刻画入微,栩栩如生。有趣的是,“雨荷车”门外悬挂的对联仅有下联:“紫薇燕子夏雨荷”,横批“雨荷”,上联正在征集中。

  据杨崇华介绍,整辆马车由红木制成,共有300多个零件,之间几乎都是用榫卯结构连接,没有一点金属连接件,“我光买材料就花了三四万元,经过200多道工序,8个月才制作完成。你看轮子上有4个一组的钉子,这叫连接钉,用于连接辕轮和辐条,但对于这辆‘雨荷车’而言,它们更多是为了装饰。而且这些钉子都是手工制作的,先定型、再打磨、后敲击。”

  出生于木匠世家的杨崇华,却不是一名严格意义上的木匠。没干过木匠的他,却对古马车情有独钟。“古马车包括战车、生产生活马车、官轿。我家祖辈是做生产和生活马车的。”提起古马车,他侃侃而谈,早在清朝末年,他的祖辈去东北闯荡,路过北京落脚时,开设了“杨家木铺”,做一些家具和木器。因为山东人有故乡情怀,所以到了民国早期的时候,祖上就回到济南,重开“杨家木铺”。

  在杨崇华小时候,马车在生活中很常见,是重要的生产生活工具之一。随时代的发展,到了1980年之后,马车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久而久之,这让他产生了一种失落感。眼看着小时候的物件不断消失,在40多岁的时候,他决定要学习制作古马车,将这门古老的技艺留住。随后,便跟着爷爷学习制作古马车,或许是从小的耳濡目染,或许是身体里流淌着木匠的血液,没干过一天木工活儿的他,很快学会了古马车的制作。

  制作古马车,不单单是制作,还需要做大量的前期工作。“做古马车,首先得明白构造及其作用,包括每个部分的比例,这就要经过构思和研究资料。”杨崇华说道,前期搜集资料,占了整个制作周期的近一半时间。从一开始有效学习制作古马车,他就不停地往博物馆和图书馆跑,特地找了民俗专家请教,还去了西安、临淄的车马博物馆现场观看,就为了能制作出近乎真实的古马车。

  做了20多年的古马车,杨崇华从不追求完美。“我做古马车,全部都用手工,这就决定了很难做出一辆完美的古马车,或多或少都会有一点瑕疵。”说罢,他指着“雨荷车”的一扇窗户说道,窗户上有一个缺口,这就是在制作的时候没留神,不小心弄断了。当时他并没有重新制作,而是保存了下来,这恰恰能体现马车的年代久远,历经使用出现破损,反倒增添了几分历史的厚重感。

  最让杨崇华骄傲的,是亲手制作了济南老火车站的木质模型。2013年,他萌生了制作济南老火车站木质模型的想法。“既然要做,就必须要做到最好、最真实。”他暗下决心。接下来,他不断搜集济南老火车站的历史资料,并根据1912年济南老火车站的竣工原图,按照1:36的比例开始制作。对于他来说,这是一个大工程。仅设计一个50厘米的木架结构,就用了10天时间。最终他耗费6年,用红木和榫卯插接工艺还原了济南老火车站原貌。

  杨崇华制作的“雨荷车”,曾有人出价20万元购买,但被他婉拒了。“我做古马车,不图赚钱,只是为了心中的情怀。”他和记者说,正是这份深厚感情,成为多年来坚持创作的动力。然而,谈及手艺的传承,他亦流露出忧虑之情。要想将这门手艺传下去,困难不小,因为仅靠做古马车,几乎不可能维持生计。尽管如此,他仍希望这份独特的技艺能够得以延续,让更多人领略到古马车的魅力。

  7月1日,由济南市委宣传部、济南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共同组织的全市激光产业高水平发展集中采访活动举行。[详细]